当时间的风景线被拉长,悠悠岁月便成了历史。在漫长历史长河的浪潮里,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过自然的定律,但回看华夏五千年,有些记忆却刻进了骨子。
我是在外公家长大的,直到他因病去世的那一刻,我都还和他生活在一起。他是我所有长辈里最为古板的那个。衣柜里常年摆放的是中山装,每次出门都要收拾利索,细心刮好胡子,用水和梳子将头发一根不落的打理整洁,踩着一双旧而干净的小皮鞋,如此十几分钟才肯出门。他出门都如此认真对待,自然生活中更加守规矩。
他的规矩很多,多的让我烦闷。吃饭必须要吃的干干净净,不可以掉落或者剩一粒米饭,糟蹋粮食是最不可以容忍的行为。如果犯了错,那么就要在堂屋摆放的毛主席像前跪着,认真反思错误,好好自省。曾有那么一回,听外婆偶然提起,在七八十年代,家里很穷,外公微薄的工资根本就养不活一家六口,看着挨饿的孩子们,外婆想到了去偷,去抢,总之不能让孩子挨饿受苦。可外公却发了好大的火,外公说,即使饿死也绝不会拿别人一样东西,做人就要做的清清白白,堂堂正正。在那个偷偷抢抢的年代,外公硬是靠着这样的信念,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。
后来,家里富起来了,靠着孩子们做生意的积累,楼房盖起来了,可妈妈那一辈的长辈们却也开始大手大脚,渐渐有了封建地主的做派,据说那年的春节,外公扔了所有人带去孝敬的礼物,斥责了自己的孩子们。做人不能忘本,这是外公从小就给我灌输的知识。
外公虽不是党员,但他向往党,尊敬党,每有空闲,他都喜欢坐在门前讲述党的故事,红军的故事,中国共产党以优良的朴素之风为本,外公自然也是。红军万里长征,他更是敬佩至极。直到今天,堂屋毛主席的像之上,还贴着清正廉洁四个字,破旧的发黄发卷的纸张承载的是外公忠诚的信念。也不怪他会在新春之际大动肝火。
贵莫贵于清廉,贱莫贱于多欲。外公将清廉视为家风家规,感染了被欲望遮住了眼的孩子们,也感染了身为孙女的我。何为清廉,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清白廉洁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似乎更需要“清廉”这两个字来立身成人。无家不成国,若要使清廉之风吹遍中国的大地,必然要从小家做起。
吾甚幸之,为稚子时便得以窥见“清廉”之一二,又蒙长者敦敦教诲之恩,于花期之年得以“清廉”为立身之本,终身之志。
其实每个人都长成于小家,小至生活习惯,大至三观形成,都离不开家庭的风气。“清廉”是国家的,也是小家的。污泥不染为尊,清正廉明为贵。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思想特点,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家风。“清廉”,是家风,是家规,是家教。“清廉”这一值得尊敬以及崇尚品德的养成,虽不止于家风,却始于家风。重视“清廉”教育,必先从家风走起。家风好了,“清廉”之风才能跨越历史的长河,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再一次吹到华夏的每一寸土地上,吹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。
国是千万家,千万家的清廉,是一个民族的清廉,也是一整个国的清廉。